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加薪潮与世界工厂之忧
 
傅勇/文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一年。这一年,不仅2004年以来出现的“用工荒”明显升级,还爆发了一系列的劳资对立事件,一些企业最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资,并带动了更多企业增加工资。加之各地政府也普遍调高了指导性的最低工资,这些现象被媒体渲染成“加薪潮”,也有人就此预言,外企将被迫迁出中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或将不保。

就我的观察而言,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的确已经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加薪和涨工资将是大势所趋;不过,这将是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工资水平不会在短期内普遍出现急剧上升。用工成本的抬升会对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但也会给企业转型留下调整时间。问题是,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工资上升?其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工资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是合理的市场化现象,在短期不会造成企业倒闭或大面积迁移。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农村赋闲劳动力已经很少,企业要想获取新的劳动力,只能增加工资。鉴于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工资上涨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观察近20年来的工资变化,我们应该为工资上升幅度之小而感到惊讶。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而工资水平一直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中国竞争力优势一个重要来源。现在,工资上升只是在缩小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幅度。理论上说,只要工资上升幅度小于劳动生产率增加幅度,工资上升就不会对企业的盈利造成严重影响。仅从劳动力资源来看,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至少还能维持5年之上。企业之所以对涨工资反应很激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个新鲜事儿,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要知道,在国外很多地区,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经营情况较好时,工人要求加工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发达国家,工会在劳资谈判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经常会人为的推升工资。而中国近期出现的加息要求,反应的是市场正常要求。

其次,工资的正常上涨不会终结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既然工资温和上涨是正常合理的现象,那就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加薪潮。随着工资上涨,那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将首先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工资上涨到一定水平,有些企业将被迫迁移或者关门。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景象,但却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中国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的繁荣正是得益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产业转移。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产业就不再适合本地区的经济环境,就需要向相对更先进的产业转型。而工资的上升正是这中间的推动力之一。土地和房价是另一个迫使产业转型的机制。地价和房价的上升总体上讲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上海的内环,没有人会主张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且,不发展加工贸易没有人觉得是不合理的,那里的服务经济能够带来更大的附加值。结果,我们能认为上海的内环没有外环发达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中国的企业因工资上升而转产和迁移,正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有很多企业会逐步迁移,但这是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如果一个企业连如此缓慢上涨的工资就接受不了,那就应该转移出去。

最后,劳动力成本变贵并不必然带来产业或企业的成功转型,中国制造应该逐步改变靠低成本打天下的模式。经济学家最初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后强调资本要素的作用;到倡导企业家精神和管理的作用;再到强调科技和人才的生产力。从这些生产要素来看,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在有些国家,劳动力甚至比中国更便宜,但那里却不时世界工厂。在劳动力贵的地方,也不必然制造业就不发达。

劳动力成本贵了之后,企业可以向产业价值链两端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生产工艺,抵消劳动力成本的负面影响。从很多方面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在管理、研发、技术等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更存在明显的差距。工资上涨后,中国企业仍然有较大的学习模仿空间,中国的后发优势依然没有丧失。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迂回空间。从历史上看,只有一国的工资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该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才可能真正动摇。英国如此,日本也是如此。但中间的一个条件是,必须通过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保持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快于工资的增加速度。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