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网站的读书频道发来书面采访提纲,问了几个关于我新书的问题,我回答如下。

 

  

1、傅勇先生您好,首先恭喜您的新的大作《失衡的巨龙》一书上市,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您为什么要以《失衡的巨龙》作为书名,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呢?

谢谢。起这样的书名,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很多结构性问题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这条巨龙已经搞搞腾飞,她身躯庞大,矫健有力,但她的腾飞姿势看上起不够协调。如何看待这些结构性问题和不协调争议很大。我的这本书是主要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货币金融政策治理等问题。在这些宏观经济金融的问题中,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处于核心位置的。当前,学者、决策者和社会关注的很多问题都是与结构性失衡相关的。我就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2、在本书中,您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否就意味着原有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呢?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我把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看作是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而不是“绝症”。也就是说,我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相对乐观的,认为这些问题和失衡不是从来就有的,将来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高投资、高储蓄、高出口、高外汇储备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在经济“起飞”时期才会出现。同样,我相信随着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和相关政策的调整,这些失衡将会得到缓解。比如,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刘易斯拐点,这个拐点到底是否已经到来,目前还是很有争议的,但即便没到,我想离得也不远了。而刘易斯观点的含义就是一国经济从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中最大的失衡之一,刘易斯拐点的迟早到来,就会缓解这种失衡。

 

3、您在本书中谈到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成长烦恼”,同时与日本和印度这些国家做了比较,您觉得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哪些发展经验呢?

这些烦恼之所以是空前的,一是和我们自己比,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和国际比,也是罕见的,因为中国经济体是很庞大的。我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失衡的讨论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拿现在的中国经济结构同发达经济体的现状进行比较,这种可比性不高。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比较是,拿现在的中国同处于相同快速发展时期的国家进行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失衡并不是孤例,并不另类,很多国家都出现过。

就日本而言,她早已是一个成熟经济体,我们没有理由再指望她保持战后到1990之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其经济增速的下降是合理的,就好像一个学生从60分提高到了90分,也就很难期望考分在大幅增加一样。日本值得借鉴的一个地方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过后,经济出现了“硬着陆”和长期低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结果。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一个大背景就是经济长期的高增长以及高增长背景下较为宽松的货币和贸易政策。这些原因部分在中国也是部分存在的。我觉得需要仔细研究。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并且其经济结构性的问题看上去更少,她的投资率较低、储蓄率高低、较少地依赖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较为发达等等。这些结构的形成当然有很多的政策经验可供借鉴。

 

4、中国的物价上涨总很牵动人心,4月份CPI同比上涨5.3%。您认为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价格管制能否减轻通胀压力?

在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回升,与此同时,物价也拾级而上,特别是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出现了以较快速度上升的态势。今年4月份CPI略有回调,但我个人认为,今年物价的高点还没有到来,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很大。并且,物价的这轮上涨在未来几年应该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首先有一个大背景,就是从2003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一直保持在高位,高顺差导致了输入性流动性过剩压力较大,另外,在高顺差背景下,又伴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乃至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重估预期等等。在这个一个背景下,管理通胀的难度是很大的。

其次,这些年来,国际上的流动性也相对宽松,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这也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这种状况在这次国际危机之前和现在都是存在的,所以来看,许多新兴经济体都面临这较大的通胀压力,不光是中国,所以这中间有一个国际因素。

再次,我们还能找到一些结构性的原因,比如所谓的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也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通常面临着较大的国内物价上涨压力。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也就是,中国2009-2010年间实施的大力财政金融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力度是历史罕见的,它们的影响会在未来几年持续显现出来。这一点的重要性需要特别强调。

 

5、长期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争议一直很大。在人民币升值时机和升值方式上,请问您的观点是什么?

人民币汇率问题当然很重要,但也没必要政治化,特别是没必要添加一些阴谋论色彩。就中国这个开放的大国经济来说,保持汇率的较大弹性还是利大于弊。这应该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观点。

首先,我觉得渐进、主动、可控的升值原则是很好的选择。一次性大幅升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行性不大。人民币升值是实现中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合理规模,通过升值缩减外贸逆差是可以承受的。但就像结构失衡式日积月累的一样,缓解这些失衡也需要渐进过程。

其次,人民币升值应该同需要改革结合在一起。我在书中提到,如果加强产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劳工福利保障、改善社会福利等等,同样也能把中国出口的产品便贵,也升值一样。并且,这些调整是必要的,如果仅仅依赖升值来降低出口,而上述应该体现的成本没有体现的话,升值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6、中国经济要实现内需驱动型,并通过城镇化来拉动内需,您认为在现在的城镇化模式下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的道路?

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机制。中国大城市没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贫民窟,也没有许多国家出现了大规模城市群城市带。我个人觉得,一方面,中国的大城市内部人口还是过于集中,比如上海市区的人口集中度过高,另一方面,中国大中型城市之间联系还较为松散,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一片,比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夹杂了乡村,而不是向日本的东京都市圈,一个东京都市圈集中了日本全国1/4的人口。从这两方面来说,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扩张开始被压抑的,大中城市承受人口的能力是被低估的。

我觉得应该更大幅度地放开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按照人口流动的方向来开展城市化。比如,长期来,人口都是往东南沿海地区流动,这些地区有企业有就业机会有信息,就应该在这些地区扩大城市规模。过去人为主导的小城镇化模式并不成功,那里没有就业机会,形成不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7、在最后,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本书《失衡的巨龙》的独特创新点。

谈不上有什么独特创新。我就是从相对更长的视角来考虑中国经济现在问题,我觉得中国经济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么特殊,她的经济机构上的问题在理论上是可以解释的,也有很多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的。如果有什么独特创新点的话,那就是,我认为中国经济并不“独特”。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