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汇率改革不会抑制中国工资上升
——对麦金农教授观点的一个讨论
 
傅勇/文
 
 
 
斯坦福大学的罗纳德·麦金农教授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在长期,涨工资和人民币升值有替代作用,都能够促进经济平衡,但是由于升值会受到“热钱”干扰,涨工资是更好的选择,而升值则不利于中国工资增长。这一建议只有在工资能够灵活调整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但工资只以相当缓慢的速度增长,未能发挥平衡国民经济的中坚作用。

经济学家通常一致反对价格干预,因为任何对市场价格的偏离都会造成福利损失。但有至少有一种价格例外,那就是汇率。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不在少数。麦金农教授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比如压低真实利率,会导致很多扭曲和效率流失,因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利率市场化。然而,在倡导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麦金农教授多年来一贯呼吁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这种反差并不好理解。

固定汇率制度支持者认为,名义汇率变动对调整经济失衡的作用不大,保持名义汇率稳定能够减少诸多成本,更重要的是,固定的名义汇率下,通过工资和物价的变化,实际汇率会作出充分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基本平衡。

工资和物价能够充分且及时调整的假定,在很多时侯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预言,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国家,实际汇率将出现同步升值。实际汇率升值有两个途径,一是工资和物价上升,另一个是名义汇率升值。然而,十多年来,中国的工资和物价,以及人民币汇率都保持了相对稳定。显然,如果工资获得了足够的上涨,将会部分抵消“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减少顺差,并让外汇储备积累放缓;同时,工资充分的上涨也会改善国民收入在家庭、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提升家庭消费,降低储蓄率。然而,这两点都没有出现。近十多年间,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出口和外汇储备的高速扩张,还见证了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的明显下滑,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积弱不振。

工资未能足够调整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供给限制了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出口部门的扩张只是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并未对劳动力市场构成压力。到目前为止,中国仍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这决定了工资不会出现足够的上涨,使之未起到平衡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汇率在大部分时间保持稳定,但工资并未出现明显上涨,结果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2000年来,统计数据反映出的工资水平有一定上涨,但上涨幅度总体上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鉴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变化,有人认为,工资调整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而这将减轻汇率调整的压力。今年以来,用工荒比往年更加严重,劳资摩擦有所加剧,市场工资和最低工资有较明显上升。这些变化与其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进入短缺时期的前瞻性表征,还不如说是对过去工资过低增长的滞后纠正。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结构最为有利的时期,农村人口比重远远大大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显著。在国家一些政策的作用下,工资会保持温和上涨,但鉴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工资上升的力量不足以完成实际汇率的充分调整。

在汇率问题上,绕不开对日本经验的正确解读。麦金农教授指出,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日本上演了战后奇迹: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到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货币工资增速达10%以上。到了1971年,由于当时日本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竞争对手,美国开始错误地逼迫日元升值。1990年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跌入一轮通货紧缩低迷期,至今尚未复元。在2010年,日本的工资水平事实上还出现了下降。

这个描述完全是从汇率的角度来解释日本经济的兴衰。应该注意的是,与日元同启升值进程的还有德国马克,德国经济并未遭遇日本式梦魇。日本工资的上升幅度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而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汇率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并非决定性的。在人口结构上,1970年代日本的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已经显现,储蓄率和投资率随之下滑。在经济增长动力上,日本企业未能及时跟进新经济浪潮,领导创新的能力减弱。在政策上,与日元升值相伴随的是,日本长期实施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期抵消本币升值对日本企业的冲击。

假以时日,中国的工资调整机制会足够健全,那时出口部门扩张会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而工资水平上升,并带动有效汇率上升。但这一条件目前还不具备。但谁能等到长期呢?失衡的中国经济等不到,逆差国更等不到。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工资调整也并不灵活,具有很强的刚性。现在,政策面是可以建议加快工资上涨幅度,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工作也在开展,但最终决定一般工资水平的还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由于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在相当长时间里依然较大,工资可能还无法获得与劳动生产率同等幅度的增加。

总之,汇率体制改革与工资上涨不存在理论上的显著对立关系。在当前条件下,抑制工资上涨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因素,而不是名义汇率。在短期,汇率是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升值比涨工资更容易操作,说服企业加工资并不容易。

升值和工资上升之间除了有替代关系以外,还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过多地强调前者有失偏颇。完全依赖涨工资调整实际汇率,会对国内通胀造成较大压力。这中间的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机制尤其值得关注。如果物价上涨很快赶上工资上升,那么实际工资则静止不动。汇率升值有利于控制国内整体的通胀水平,从而为涨工资提供空间,并能够提升货币工资的购买力。此外,工资上升不仅会增加出口企业成本,也会增加非出口企业的成本;而升值则有对针对性地增加了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从而更好地调节内外失衡。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