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食品价格上涨和货币无关吗?
 
傅勇/文
 

圣诞节的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对其它各档存贷款基准利率做了非对称性上调。我们认为,这事份送给控制物价上涨的礼物,也是份送给结构调整的礼物。

对于这次加息,我们并不意外。半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提示物价上涨的风险,并主张政策当局应该动用包括利率、汇率、准备金在内的多种工具,加快货币环境的正常化步伐。在时间点上,这次加息是及时的,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六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不少人认为,年内再加息的可能性下降了。利率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发挥作用,在物价上升周期中,加息时间点的提前能够更早地发挥作用。比如,我国的房贷利率一年调整一次,如果在明年元旦以后上调,就需要等到2012年才会切实增加投资房产的利率成本。

温家宝总理近日表达了对能够控制物价上涨的信心,这次央行年内的第二次加息有助于坚定公众对物价稳定的信心。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收紧货币环境对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作用不大,因为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升的,货币手段不能增加食品供给,所以加息等政策无效。我们不认同这一观点。首先,应该注意到,除了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近来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其次,食品支出占到了中国家庭支出的接近50%,食品价格上涨对很多人群来说,就是通胀。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有证据显示,货币环境同食品价格的上涨有着密切关系。前一段时间,食品领域出现了一些投机行为,被认为是食品涨价的原因。之所以出现投机,还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过多的流动性,以及由此而来的通胀预期。

我们看到,这轮食品价格上涨背后,粮食和猪肉等供给并没有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食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由货币推动的。也有人认为,劳动力成本对食品价格上涨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工值钱了,粮食等食品价格也就变贵了。然而,我国的通胀历来都是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但并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1980年代-1990年代也出现了明显上涨。

我们还注意到,有学者将当前的政策调控,与2008年上半年相提并论,并担心可能会有过度紧缩的风险。这一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2007-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19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当时宏观调控收紧的力度很大。但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突然掉头向下,宏观政策也就出现了转向。

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大可能会出现2008年中那样的拐点。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2008年宏观政策的转向在当前背景下具有合理性。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作出相对合理的推断。目前来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前景有所改善,有望出现更加确定的复苏。正如社科院的报告所指出的,即便未来全球经济再出现衰退,那也很可能是另一次危机,当前的这轮危机应该说已近尾声。欧洲的债务危机仍未平息,这将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欧元体系出现大的问题可能性不大。在西方的政策决策中,主要也是判断一个大致的风险趋势,很难从某些小概率事件出发在作出政策决定。

此外,我们还曾强调,利率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资本成本过低,很难想像高投资的冲动会得到抑制。有迹象显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将加快,随着利率管制的放开,利率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走高。这意味着,在放开管制之前,就需要将基准利率向市场均衡的利率靠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这要求我们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理解当前的利率上调。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