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胀来了,只能硬扛?
 
傅勇/文
 

最近,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

我们还注意到,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相比之下,该比重明显低于认为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或已经非常严重的比重。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

对此,有几种可能原因。一个原因是,虽然通胀走高是令人担忧的,但还有别的问题更让人揪心。上述调查就显示,43%的人认为明年经济领域里的首要任务的调整经济结构。近年来,调结构、保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一直并列为经济政策的目标组合。随着形势变化,这三者之间的权重也会有所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很多人认为,宏观经济中的大量问题都是源于结构失衡,包括高投资、高出口、低城市化、低消费、高收入差距等。从这个角度说,有更多的人认为调结构比防通胀更紧迫也不难理解。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虽然当前CPI不断走高,但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扣除食品之外的通胀率是很低的,因而不存在普遍的通胀。我们注意到,多数人建议在CPI的基础上向上调高通胀率,而也有人认为应在CPI数据的基础上向下调整通胀率,因为CPI上涨主要是食品拉动,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后的所谓核心CPI,一直是稳定的。问题是,食品占到了中低收入人群40%-50%的支出比重,对他们来说,食品涨价就意味着通胀!此外,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除了食品价格之外,其他商品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从数据的角度说,服务部门和租金的上涨值得关注,这两部分涨价因素没有被充分的考虑。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物价上涨是必然的,是很难有效控制的,政策面和公众需要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也就是说,不把防控通货膨胀作为明年首要任务,是因为通胀很难降下来,社会应该接受更高的通胀。在之前的物价上涨周期中,就有专家建议,通货膨胀不仅要靠政策面防治,还要社会扛下更高的通胀。

这种观点有务实讨巧的一面,但是,我们认为,却是有害的。多数预期认为,中国明年的通胀率会高于今年,大多数的预期落在3.5%-5.5%之间。从中国的通货膨胀历程上看,这个通胀周期相当于2003-2004年的情况,低于2007-2008年的通胀期,更低于1988年和1994-1995年的两位数通胀期。中国明年通胀率的上升有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的物价前低后高,导致明年上半年的同比数据的基数较低),也有新涨价压力依然比较大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提高通胀目标率是务实的。现在普遍预期认为,明年的通胀目标率将从近年来的3%上升到4%。

即便如此,我们不认为政策手段对抑制物价走高是失灵的,也不建议大幅提高通胀容忍度。物价上升有很多原因,但货币和流动性过剩是必要性条件。如果没有流动性的增加,物价就不会出现持续普遍而明显的上升(这是对通胀的标准式的定义)。而政策面能够有效调节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有很多人注意到,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工成本的上升。但我们认为,用工成本的上升并不必然带来物价持续上升,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企业来说,如果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单位产出的用工成本可能会保持不变,不一定需要涨价。有人认为,农产品涨价是因为供给上出了问题,对此宏观调控政策是无效的。对此,我们应该仔细区分各类农产品。蔬菜供应一度确实出新下降。但从粮食和猪肉的总体供求的层面上看,我国当前食品部门的供给保障是有力的,好于此前的通货膨胀期。事实上,今年是一个粮食丰收年。因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供给下降造成的。

我们同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性甚至可以与遏制通胀走高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不认为,物价走高是老百姓必须接受的宿命,通过努力,相关政策能够抑制相当多的通胀机制。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