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失衡的巨龙——中国经济的寓言与预言》后记

后记

 

差不多从2004年开始,我就一直保持着对经济热点尤其是宏观经济方面的浓厚兴趣,并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写成文字。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生着剧烈变化,促使我不停地学习、思考和写作。6年时间里,积累下了数量可观的随笔、短论和专栏文章。这本集子就是由从中选出的50余篇文章集结而成的。此外,我还为本书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导读。

最初作为复旦“象牙塔”里的一员,我对于写作经济分析一类的随笔乐此不疲。这本随笔集里保留了那段时期的几篇代表作品。在后来的一些文章中,还是能够看到散文化的行文形式。在那个时候,有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热衷于通过“经济散文”这个方式与公众交流,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军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我开始自己写作历程的2004年,张老师已经出版了他的第四本随笔集《愉悦的思考》。当时我还为这本书写过2篇书评,分别发表在《文汇读书周刊》和《经济观察报》上。

随笔集的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一些结构问题的凸显结合在一起的。我对这些结构失衡本身做了一系列的分析。此外,我还对结构失衡背后的形成机制作了探讨。这些探讨主要是基于我自己研究工作的心得。不久前,我对博士论文做了一些调整修改,并已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式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探索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框架》。我认为,从中央-地方关系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可以对中国经济模式做出合理解释。这些想法当然也体现在这本书的一些文章中。

2007年8月,我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从事研究工作,也就是在那个夏天,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当然,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赶上了一场罕见的经济金融动荡。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心很快便集中到了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这些方面。今天看来,中国只是遭受了一次相对严重的外部冲击,本身并未真正发生金融危机。尽管如此,我对近三年工作的总体感觉还是紧张而兴奋的,我对宏观经济风险的快速转变和宏观调控的操作艺术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直观感受。

显然,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宏观经济研究是一项挑战性相当大的工作。因为,与趋势分析相比,预测拐点要困难得多,而2007年以来,经济金融领域里出现拐点的频率显然大大增加了。将这段时间的文章放在一起示人,其实是一件相当大胆的事。在编排本书时,我如实放入了当时的原文,只是把“今年”、“明年”等换成了对应的年份。对于读者一眼看不出时间背景的文章,我加注标明了写作时间。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经济金融风险、政策动向、当时的主流观点和我自己的思考及其依据。回头来看这些文章,经过这几年非常时期的跟踪研究,我在分析、判断和文字上都得到了锻炼。

写作这些文章首先是源自自己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这其实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对工作和研究都帮助很大。出于这样的考虑,尽管工作生活上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觉得是有时间的。此外,写出这么多文字还得感谢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们的催促和鼓励,他们给了我持续写作的动力。

我的老师,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深秋的杭州西子湖畔为本书写了一篇精彩序言。文章对流行的经济结构失衡观点做了一番商榷,值得细细品味。不久前,张老师的2007年发表在《经济研究》首篇的论文,获得了2010年度的“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无疑是实至名归。幸运的是,我是文章的合作者之一,算是沾了些喜气。

按照编辑策划,我邀请了五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推荐人,他们对本书所讨论的话题均有着深厚的研究背景和重要发言权。这里我要向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为了能尽快了解我书的内容,并写出他认为恰当的推荐语,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博士专门约我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共进午餐,当然除了这本书,我们还聊到了很多话题。李迅雷老师作为国泰君安的总经济师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工作和商务活动十分繁忙,尽管如此,李老师很快就阅读了书稿,并发来热情洋溢的推荐语。洪老对中国金融史和货币史做出过开拓性和奠基性贡献,再过一个月,洪老就将迎来他的九十一岁华诞,现在的洪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并坚持每周一到办公室来工作一天。我刚到单位不久洪老就主动关心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转来他的新作,我也经常找到洪老交流自己的想法,受益良多。复旦大学的陆铭老师可以说是国内1970年代出生的标杆性的青年经济学者,陆老师坚持“激情、理性、建设”的学术原则影响了阅读他文字和同他交往的一大批人。我的师兄罗鼐多年来一直在华尔街的知名投行工作,近年来他供职于摩根斯坦利固定收益定价部,不久前他开始任野村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我们曾讨论过债券衍生品的问题。

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资深编辑王留全先生所作的大量工作。最开始,我们是经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的管清友博士介绍认识的。后来才得知,许多朋友的书都是经由王编辑策划出版的,他的敬业精神和出版经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我们期待着会有进一步的合作。

本书的文章大都是我在工作学习之余写就的。这些时间本来应该用来分担家务和陪伴家人的。女儿出生以来,就一直由我的父母精心照料呵护着。他们从未离开家乡如此之久,克服了在大城市生活的许多不适应。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当我花更少的时间陪女儿玩时,她不得不牺牲她做科研的时间。尽管如此,她还是表现得相当出色。或许,她在科研上的“产出-投入比”要明显高于我。

 

 

 

傅勇2010年12月修订于上海家中

话题:



0

推荐

傅勇

傅勇

64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现在上海从事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见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法制学会会员;经济随笔短论见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政要刊及主要财经媒体,在《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处担任专栏作者。本博客文字除明确注明转载外,均为个人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 msn: fuy214@msn.com;email: fuyong214@yahoo.com.cn

文章